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昌明 南征北战 第157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五万新军已建成

作者:雪梦江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19-01-30 00:46:31直达底部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


随机推荐:家父李承乾,距离造反剩三月 超品国婿 让你当县令,你拥兵百万? 回到盛唐做武夫 废太子:戍边三年,满朝文武跪求登基 重生之摄政王 大离寒士 京师惊梦 

    秦国新军:商鞅变法时由国尉车英所建。分三步:

    其一,利用三个月时间完成遴选将士、裁汰旧军的任务。根据卫鞅“裁旧编新,双管齐下” 的策略,以求最快的完成新旧交替,防止战事突然爆发。车英带着十名军吏,马不停蹄的跑遍了秦国所有的军营,一个个的挑选出两万余名官兵,又妥善接受了所有可用的军器辎重。三个月时间内,使一支新军胚胎初步形成,完成了从旧军的蜕变。

    其二,从各县青壮中一举招募了两万多新兵。因为军功激励,应征者踊跃而来,大大超出。面对从军人潮,车英报卫鞅批准,定了两条军法:一,只招家有三丁以上者入伍,独生子、二子者纵然本领过人,也不招收。二,以魏国“武卒”的标准严格考选。

    其三,更新装备。战国时代的新军,主要标志是精铁的应用程度。铁骑、铁甲、铁兵器,都要上好的精铁打造,才能对铜兵保持绝对优势。秦国铁材匮乏,按照原来的十余万兵力计,秦国尚不可能建立一支“铁军”。然则兵力精简为五万,加上变法以来从山东各国流入秦国的铁材,却也可以勉力应付。卫鞅下令,除了农具,所有能够搜集到的铁器铁材一律上缴官署,全数交给车英的辎重营。一时间,秦国民间三户用一把菜刀,富裕人家仅有的牛车上的铁轮毂和宗庙的铁香炉,以及旧军遗留的少量铁兵器,都一起进了陈仓峡谷的兵器场。车英派一名得力副将,专司监造兵器、甲胄、马具。一年之间,峡谷中烟火彻夜不熄,皮囊鼓风恍若沉雷,叮当锤锻几乎淹没了刁斗之声。

    这些事就绪后,车英才开始了真正的组军训练。

    开端一把火,车英首先在军中遴选了一批年轻将领。车英的遴选重点是千夫长人选。三万骑兵需要三十名千夫长,两万步兵需要二十名千夫长,全部新军便是五十名千夫长。按照数字,秦军中原来的千夫长有一百多名。但由于战事频仍,来不及及时吐纳裁汰,所以大部分千夫长都已经成了四十岁以上的“老将”,许多还是没有爵位且永远不能再晋升的奴隶出身的“老将”。开始从旧军遴选官兵时,车英便反复筛选,只留下了二十多个身经百战的青年千夫长,还差一半有余要从新军中选拔。

    车英的办法是,打破身份,唯才是举。秦国新法虽然已经消除了军中的身份天堑,军兵之间不再有贵族甲士和永远只能做行伍老卒的“隶兵”之分。但来自贵族、平民、新自由民三种家族的将士之间的偏见隔阂,毕竟不是短时期能消除的。车英要做的打破身份,就是打破这种偏见,尤其要消除贵族平民官兵对新自由民子弟的蔑视。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说辞不行,最扎实的办法就是比试本领,唯才是举。

    千夫长的职位不需要精通兵书战册,甚至不识字也无妨,他所需要的最重要素质,是出色的组织指挥小型实战的本领和出类拔萃的个人厮杀功夫。车英命军吏在隐秘地带用泥土做了一个一亩地大的“河西山川”,再用山石封闭。之后便将在个人拼杀中过关的二百名壮士,带到缩小了的“河西山川”前,逐一的让每个人单独走进“河西山川”,在全军十六名大将面前完成两项军考——辨认山川方向,立即说出最有利的攻防地形。

    经过酷暑严冬一天也没有中止的严酷训练,这支新军已经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骑兵是清一色的铁甲长剑,非但马具马蹄,连马头上也披挂上了铁皮面具。步兵则分成了三个兵群:五千强弩手,清一色的二十石以上的强弓硬弩;五千长矛手,清一色的铁杆长矛,外加一支精铁短剑;一万主战步兵,人手一口重达八斤的厚背宽刃大刀,一张硬木包裹铁皮的三尺盾牌。兵士铠甲也全部换过,骑士为双层铁甲,红缨头盔。步兵为三层铁甲,铁枪无缨头盔。全军分为左中右三军,骑步混编,能够各自为战。左军骑兵八千,步兵五千;右军骑兵八千,步兵五千;中军骑兵一万四千,步兵一万。另有一万名由战车兵改制的辎重兵,专门护送粮草物资。

    秦军精锐步兵:秦军步战的精锐之师,人各五样兵器:左手铁盾、右手长矛、左腰大砍刀、右挎弓箭壶、背上还有一柄奇特的大木棰。

    铁甲重装骑兵:是秦军铁骑精华,马罩铁皮甲(内皮衬外包铁),骑士则一身六十余斤的精铁甲胄,全身只漏出两只眼睛;与轻装骑兵不同的是,重装骑士每人一口重型长剑之外,还有一支一丈余长的铁杆长矛与二十支远射长箭。此等骑兵只宜在地形平坦的原野做强力冲锋,却不宜在山地作战。

    铁鹰剑士:在老秦军时期,铁鹰剑士名闻天下,全军也只有堪堪百余人。司马错做上将军后,在保留铁鹰剑士简拔制的同时,创立了铁鹰锐士制。这铁鹰锐士不单剑术超凡,且要马战步战一样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样娴熟。当世的步战士兵以魏国武卒最为精锐,天下呼之为“魏武卒”。骑战则以赵国的“胡刀骑士”与齐国的“技击骑士”并称精锐。秦国变法后的新军在收复河西的大战中横空出世,被天下惊呼为“锐士”。司马错便借这个名号创立了铁鹰锐士:下马步战以超越魏武卒为准,上马骑战以超越赵齐骑士与与匈奴胡骑为准。铁鹰锐士的简拔方法极为苛刻:首先是体魄关。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食,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疾行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者,方可为武卒。司马错则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重约在八十余斤;此关通过,方能进入各种较武;步战较武要在秦国新军的步军中名列一流,骑战较武要在秦军新军的骑兵中名列一流;个人简拔过关后,还要过以各种阵式结阵而战的阵战关,过各种兵器的较武关。如此一一下来,凡能成为铁鹰锐士者,便几乎个个都是无敌勇士!秦国新军二十万,铁鹰锐士却堪堪只有一千六百人,而其中一半都在白起千人队。

    秦军重甲步卒:重甲步卒是真正的秦军精锐。若以秦军自身相比,秦步军锐士之战力尚在秦骑兵战力之上。且不说秦步军之强弩以及种种大型攻防器械,单以步军结阵搏杀之战力而言,其时秦步军已经超越了战国前、中期赫赫威名的魏武卒方阵。其间根源在两处,一则是秦军兵器甲胄更为精良,二则是秦军的尚武传统在军功制激励下士气臻于极盛。

    韩国王师铁骑:韩国富铁,兵器历来精良,当年申不害训练的新军虽在抗击魏国中大部牺牲,但六国合纵后补充训练的新军也算得中原精锐之一了。尤其是这支骑兵,被韩国朝野呼为“王师铁骑”,战力远胜韩国步兵。

    魏武卒:战国中前期天下最著名的步兵,吴起时代训练出来。标准是身穿三层铠甲,头戴铁盔,腰佩阔身短剑,身背二十石强弩并带箭五十支,肩扛长矛一支,背三天干粮,日行一百里后尚能保持战力!单以甲胄与随身携带物事的重量论,大约就有五六十斤,更兼甲胄兵器皆是累赘长大之物,在全身挂满的情况下要健步如飞的日行百里,还要随时有剩余体力迎战。

    技击之士:技击即兵器格斗的技巧,寻常分作三大类:长兵、短兵、飞兵。长兵便是矛、戈、蕺、斧、钺等长大兵器,短兵便是剑器匕首短刀等,飞兵便是轻、重、弩、袖等各种弓箭。齐国军卒的单兵技艺非常出色,长矛投掷、剑术搏杀、弓弩箭法、徒手格斗,都堪称一流。

    庄跻飞行军:庄氏部族的将军庄跻,率领着数千兵士与族人起事了。庄跻起事的第一个举动,是率领乔装成庶民的士兵们混入郢都,汹汹然大举攻占官署,劫掠杀戮老世族府邸,并包围了王城。整个郢都骤然陷入一片混乱,楚国朝野大为震惊。此所谓“庄跻暴郢”也。后来,在渐渐聚拢的王师围攻下,庄跻率众被迫退出郢都,却又飓风般杀向江东,再席卷南楚,占据了湘水地带。后来,庄跻部又驰驱千里,南越五岭,占据了滇地,遂称王号,并自立为邦国。立国后大约财货不足,庄跻又率兵北上,再度席卷了湘水江东。楚国庙堂深为震恐,曾数度发兵追击围攻,皆因大军无法在高山峻岭与江河湖海中捕捉剽悍灵动的庄跻军,每次都是劳师无功。当此之时,各世族为了自家封地不受劫掠杀戮,遂纷纷自发地以私家子弟兵围追堵截,前后历时十余年,庄跻暴动及其余波方告平息。飞行军终被项燕所率的项氏江东子弟兵消灭。

    苍头军:苍头军者,战国多有,言其一律头戴皂巾也。当年魏国的信陵君练兵,便是士兵一律苍头皂巾。故《战国策》云:“魏有苍头二十万。”后因陈胜的护卫军吕臣部也是清一色苍头,也冠以“苍头军”名号,且在陈胜死后两次战胜秦军而威名大震,所以举事反秦者纷纷效法,只要自认精锐,便打出苍头军名号。

    农猎兵:义渠部落由普通农牧民组成的部队,扛着斧头、铁耒、锄头、柴刀、木棍等各式各样的兵器,赶着马车。

    海神天兵:越国特有的部队,士兵人人戴青面獠牙的海蓝色面具,手持硕大的棕色皮盾,闪亮的吴钩弯剑,怪诞狰狞。

    黑虎剑士、苍狐剑士:秦军剑士的称号,低于铁鹰剑士。

    攻城步卒:爬城步卒分为三路协作:三十人以轻便弓箭瞄准城头随时射杀露头敌军;二十人手持随身携带的轻便铁铲,专门在山坡挖坑夯台护持云梯靠上城墙;其余五十卒身背铁爪飞钩,左手轻便皮盾,右手一支长剑,便是鼓勇功城。

    铁骑:在战国初期,笨重的车战已经渐渐隐退,快速灵动而又冲击力极强的骑兵渐渐成为最有战力的新兵种。这种骑兵就是当时闻名天下的“铁骑”。所谓铁骑,就是战马和骑士均用当时上好的精铁马具与盔甲兵器装备起来的集团骑兵。马蹄装有铁掌,使战马能够在任何粗糙的地面奔驰而不惧荆棘尖刺;马头装有铁片与皮革相连的面具,使步兵弓箭对战马的威慑大大减弱;马具也用重量轻硬度高韧性好的精熟铁,代替了又重又厚又软又脆的铜质马具;马上骑士的兵器也从长大的矛戈演变为轻型刀剑,这种刀剑普遍用精铁铸造,长短一般在三尺左右,锋锐轻捷,便于集团冲锋格杀。面对笨重缓慢的战车与步兵结合的古典方阵,这种铁骑发动的狂飙一样的集团冲锋,具有摧枯拉朽般的威力。战国初期,这种铁骑以魏国最为精良,韩国赵国次之,楚齐秦燕四国不相伯仲。骑兵的特质,在于凌厉的攻杀。骑兵对骑兵,要做到且战且退,先便陷入了劣势被动。列位看官留意,历来骑兵对骑兵作战中的有意撤退(不是战败的无序逃跑),不能一味撒开马蹄飞驰,否则掩杀者完全可能冲垮撤退方的阵形梯次而导致真正的崩溃。

    战车:在殷商和西周时期,兵车的配置为:车上甲士三人——车左、车右各一为主战甲士,御者一人驾驭战车,皆由贵族出身的壮士担任;车下步卒十人,称为“一什”,由平民与奴隶出身的军兵组成。那时侯,车战甲士是军中骑士的最高等级,训练极为严格,非但要精通长戈大矛的搏击,而且要对短兵与射箭有很高技艺。除此而外,骑术、驾驭技能,经受剧烈颠簸而能挺立作战的体能技能,三人配合的默契等等,无一不是车战成败的关键。到了春秋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兵车甲士大是短缺。同时,兵员的来源也有了很大变化,兵车配置就形成了车上甲士减少,而车下步卒增多的普遍局面。秦国兵车与当时的山东诸侯在配置上大体相当,车上甲士减少为两人——一人主战,一人驾车;车下步卒扩大为二十到七十二人不等,编为五人一“伍”、五伍一“两”的战斗小单元;车下步卒由车上甲士指挥,车上甲士称为“两司马”。按照如此规模配置,秦国在车战全盛时期的兵力大体是十余万人。这种车战机动性很差,非常容易分出胜负。两军各下战书之后,便约定在相对平坦的山塬摆开大规模的方阵,一个冲锋,厮杀几个时辰,便得胜负分明。所以春秋争霸的大战,从来没有过相持对峙的长期战争。天下闻名的晋楚城濮大战,主战场也才纠缠了一天时间。一战之后,失败的一方要重新打造千万辆兵车,并重新训练数以千万计的车战甲士,可真是谈何容易!这是春秋时期“一战称霸”的根本原因。一辆经得起高速驰骋、剧烈冲撞、崎岖泥泞、酷寒暴暑而不瘫痪的战车,需要上好的桑木做车体,硬度极高的木材做车轮,弹性硬度均为上乘的木材做战车大轴;要用韧厚的兽皮或牛皮包裹车轮,要用上好的铜铁皮包裹车辕车厢,要用矛头一般粗壮的铜柱铁柱做轴头;要购买、训练至少两匹能够配合奔驰的良马,更不说大型战车还要四马驾拉;要打造不同于寻常鞍辔的特殊马具,要打造战车专用的长戈和远程硬弓,要训练高超的驭手和车上甲士……凡此种种,使战车成为很难制造的古典重兵器。在春秋农耕时代,大约十户农人积两年的财力,方才能制造、供给一辆合格的战阵兵车。到了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战争更加频繁,战车的打造根本跟不上战争的消耗与需要。于是,大战频仍的中原诸侯率先变成了兵车与步兵分离、步兵可独立作战的“车步混同”兵制。晋平公时的大将魏舒对“车步混同”起到了开山作用。他率军疾行在狭窄山道时,恰遇戎狄骑兵的突然攻击,车战无法展开,便“毁车以为行”,将车上甲士和车下步卒紧急混编,每辆战车的二十五人组成一个步兵小方队,方队相连组成小方阵,据山步战,击退了戎狄袭击。从此便有了闻名天下的“魏氏步阵”。后来,魏国的名将吴起又将车上甲士训练为骑士,与步卒配合作战,便有了专门的骑兵。大耗财力人力,颇似威猛而战力脆弱的笨重兵车,便逐渐退出了中原大国的战争舞台。舟师(水军):早年,只有楚吴越三国有舟师,而以吴国的舟师最强大。吴国舟师以震泽(太湖)为根基水寨,上溯入江可直抵云梦泽进入楚国,南出震泽便直接威胁越国。当年吴国大败越国,舟师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越国灭吴,舟师也起了同样作用。吴国灭亡,越国接收了吴国舟师,水军规模便成了天下第一!与吴越两国对舟师的重视相比,楚国尽管拥有天下最为广袤苍茫的云梦泽,舟师却一直规模很小,作用也不显著。根本原因,是楚国的战争重心一直在中原大地,舟师派不上大用场。

    辽东新军:乐毅组建。这支新军最大特点便是

    “轻锐劲健”四个字。燕国有燕国情势,若照着中原战国那般铺排,再过十年,燕国也未必能够训练新军。

    这国情,一是穷,二是寒,三便是缺铁。尤其这最后一条,是燕国成军的致命伤。

    纵是你出得起高价重金吸引商旅,大肆收买铁料,别国官府也不会让如此巨额铁料出境。

    战国新军之所以新,全在一个

    “铁”字。全部装备都是铁制:铁兵器、铁甲胄、铁马具、铁器械。总之,无铁不成军。

    惟其如此,天下才将战国新军呼之为

    “铁军”。燕国乏铁,却硬是要练成二十万新铁军,自然只能在铁器之外开辟天地了。

    带着一班军吏,乐毅细致地盘清了燕国府库的全部存铁,充其量也只打造得七八成兵器。

    一番思虑,乐毅下令:铁料只打造兵器,甲胄马具器械等全部另谋出路!

    另在何处?便在皮革木材之上。这两样物事恰恰是燕国出产最丰,用之于军,竟是奇妙地大获成功!

    第一便是这铜钉皮甲胄。上古战神蚩尤,用整块兽皮裹身包头,战阵不怕刀斧,部族仿效而流布天下,于是便有了甲胄。

    后来便渐渐演变成铜甲、铁甲,作为甲胄鼻祖的皮甲反倒是渐渐少了。

    目下的中原战国,人人一身铁甲胄乃是步骑新军之标志,否则便不是新军。

    乐毅的办法是:大量买入猎户皮革,猎户子弟带大张兽皮从军者,立即给予赏赐;同时在军中设立皮坊,工匠们自己制皮,自己裁缝,皮盔甲再钉上铜钉,一身皮甲胄便制成了。

    一经上身,轻便坚韧,竟是比铁甲铁胄利落了许多。那时侯,一身全副铁甲胄的重量大体都在八十斤左右,重甲更在百斤之上,猛则猛矣,却实在太过沉重。

    以致到了后世的宋代,限制铁甲打造必须在五十斤之内。但燕军这一身皮甲皮胄加战靴,最重也不超过三十斤,对于身高力大的辽东子弟,丝毫不显累赘,弯腰屈背蹲踞起立伸展自如,连

    “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这句老话也显得多余了。甲胄成功,马具也照例办理。

    中原铁骑,马身必有铁包皮披甲。燕国新军的战马披甲,则是两重皮革外钉铜钉,既厚实顽韧又轻便异常,战马负重大大减轻。

    第二便是木制大型器械。军中大型器械,自来以铜材铁材为主料。秦国新军的大型攻城器械,几乎全数铁制。

    如此气象,燕国自然无法企及。乐毅的弥补之法,便是遴选上好坚实木材,制作大批必备的攻城器械,主要是三种:壕桥、撞车与云梯。

    然则,大型云梯在诸多关键部位都要用铁料。底轮、大轴、立柱、梯框等,非铁不足以坚固其身。

    如此大量用铁,燕国显然难以打造,纵然造得一两部也不会起多大作用。

    根本原因,在于爬城攻击的要害是大量云梯密集靠上城墙,一部两部甚或十几部,都不会产生大军猛攻所必须的密度威力。

    几经会商揣摩,乐毅断然下令:只大批打造简单的竹制木制飞梯,达到步军每百人一梯;梯头的轮子或钩爪,尽可能地选用坚韧木料或竹料。

    半年之内,军营竹木坊便打造出一千多架各种形制的飞梯,十万步军精神大振。

    燕山铁骑:燕国骑兵部队,作战时排成一个宽约一里的方阵,五千骑士分为三个梯队:前军一千骑,中军三千骑,后军一千骑。

    这种冲锋阵法,是燕军在长期与匈奴骑兵大战中锤炼出来的战法,被称为

    “海潮三波”:第一波,前军一千长矛骑士,人手一支长约一丈的轻锐木杆长矛,腰间一口战刀。

    这时的骑兵极少使用长兵器,往往被这种长矛骑兵一冲即乱。而这第一阵冲锋的真正意图,便恰恰在冲乱敌骑阵形,给中军主力斩杀敌人创造有利条件。

    子之的长矛骑兵,在与匈奴大战中屡见奇效,这次也照样搬来,要让名震天下的秦军铁骑尝尝滋味儿。

    第二波,战刀骑士,这是主力军,全部由骑术高超刀法精良的勇士组成,每人腰间都有一支备用战刀,专一搏击砍杀。

    第三波,短剑骑士,这是追击逃窜之敌的轻锐骑士,坐下战马特别出众,轻兵良马,疾如闪电飓风!

    燕国辽东边军:燕国本无强兵传统,唯在乐毅时期变革军法,练成了一支以辽东骑士为主力的轻骑雄师。

    之后历经燕惠王、武成王、燕王喜三代数十年,那支雄师早已经消耗得没了影子。

    而十万辽东步骑,实际根基是当年乐毅秦开远征齐国时留下的镇守辽东的猎户民军。

    燕军主力被齐国的汪洋大海吞没后,燕惠王将这支猎户民军大为扩充,改为王室直领的王师,以为燕国危机之时的退路。

    就实说,这支辽东军是不为天下所知的

    “隐师”。铁女百人旅:燕国铁女原本都是辽东猎户出身,在军中做杂役,又在与东胡激战中多经磨练,个个体魄强健,格杀本领高强,历来都是与胡人同样战法——散兵冲杀,各自为战。

    人人一身红色短装软甲,腰间一口阔身短剑,疾风般列成了一个方阵,当真是英姿飒爽!

    楚国新军:由屈原多年苦心经营而成。从楚威王委派屈原秘密筹划第二次变法开始,屈原便将训练新军作为最重大的事情对待。

    战国以来,所有的半截变法都失败在老贵族掌握的封地私兵手里。吴起在楚国的失败更是引人深思:一个手握重兵的统帅都无法防备老贵族的私家武士兵变,可见私家武装的危害之烈!

    封地建私兵,又恰恰是楚国军队的根基,是楚国成军的传统,是最难改变的。

    要想使变法与变法势力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训练出一支真正忠于变法的新军!

    为此屈原花了许多心思,非但请准楚威王:允许新军招募隶农子弟做骑士,而且破例的在新军中取缔了将领的世袭爵位,所有将士都凭功过奖惩升迁。

    正因为如此,楚国的世族子弟都不愿意到新军中来,而几乎所有的穷苦壮丁都争先恐后的往新军里挤。

    屈原要的正是这般效果。屈原对这支新军的管制颇具匠心:他用楚国著名的老将屈丐做了统兵大将,这个屈丐是屈氏步族的元老,也是屈原的族叔,论军旅资望,屈丐是当年吴起部下的千夫长,身经百战,秉性刚烈,更是不折不扣的反秦将军,每每说到秦国对楚国的欺凌,便是声泪俱下。

    屈原将所有的战阵训练都交给了屈丐全权处置,他在军中只有一件事:常常到帐篷中与兵士们闲说变法,说变法给隶农穷人能带来的好处,说这支大军能如何如何支撑变法。

    此后,秦楚丹阳之战时,这支新军全军覆没,悲愤的屈原为此写下名篇《国殇》。

    楚国老军:战国之中,楚军的构成最为复杂。由于吴起变法夭折,新军训练没有成熟定型,楚军就变成了一种

    “老根基,新影子”的混杂大军:战车兵、骑兵、步兵、舟师四大兵种全都有。

    舟师不用说,是楚国这种水乡泽国的特殊兵种,与一百多年前没有任何变化。

    战车兵本该早已淘汰,可楚国却原封不动的保留着两千辆兵车与十万战车兵。

    铁甲骑兵是战国新军的核心兵种,可楚国却只有不到五万骑兵,而且还算不得精锐铁骑。

    楚国步兵本来不独立,在车战时隶属于战车单元,战车淘汰后,步兵才开始了与骑兵对应的独立步战。

    这种似独立非独立的步兵,楚国有三万多,既不属于战车兵,又不是与骑兵有效结合的步骑新军,只是全部驻扎在房陵山地,守护着这个辎重基地。

    楚国大军号称三十万,实际上的主战力量就是十万战车兵,其余的骑兵、步兵、舟师加起来十万出头,都不能独当一面的作战。

    楚国封地子弟兵:封地子弟兵,是中原战国所无而楚国独具特色的物事。

    盖楚国在上述三方合乎法度的军力之外,还有一种中原战国已经不存在的潜在军力,这便是各世族封主的所谓壮勇子弟兵。

    究其实,这等子弟兵是各封主以自家财力建立起来的私家军队,多则万余,少则数千,兵器精良,衣甲粮草丰裕,实际战力甚或强于邦国军旅。

    楚国之所以始终不能真正废止私兵,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处:一则,楚国源于相对封闭的山地部族立国,其所秉承的传统封地制,也始终相对完整地保留着,私家成军的根基始终存在;再则,楚国山川广袤险峻,部族众多,星散于险山恶水,习俗差异极大,故变乱多生,而一旦变乱蔓延,国府大军往往鞭长莫及,世族私兵则事实上成为保护封地并最终剿灭变乱的主要力量。

    项氏江东子弟兵:是在庄跻之乱中崛起的一支劲旅,由楚国名将项燕建成。

    庄跻之乱,朝野震恐,官军乏力。其时,年方弱冠的项燕只是吴郡的一个都尉,随主将率领的两万官军截杀驰驱往来如狂飙的庄跻军。

    楚国官军战力太差,以致两次均遭败绩。年青的项燕深感屈辱,连夜赶回震泽与族老们聚商,吁请亲率族中子弟兵为国除患。

    这个被族人呼为少将军的小小都尉,慷慨激昂之辞震撼了项氏族人。三日后,合族遴选出了八千子弟兵,由族长郑重其事地交给了项燕。

    举国纷乱之时,项燕一不请王命,二不请官军,独率八千子弟兵轻装上阵,开始了追歼庄跻军的飞行军战事。

    历经三年,项燕军渡江水、越云梦、过五岭、下湘水、入洞庭,死死咬住庄跻军不放,大小历经四十余战,最终干净地歼灭了这支亘古未见的剽悍飞行军,将庄跻首级呈献给了楚王。

    由是,年青的都尉项燕一举成为楚国名将,项氏子弟兵则一举成为威震楚国的精锐之旅。

    其后,楚人但言楚军战力,不说官军,上口一句便是:“不消说得,江东八千子弟兵!”楚国战车:全部是两马驾车、车下五十卒、车上甲士三名的中型战车。

    车上甲士配备长矛硬弓,车下步卒都是吴钩藤牌。

    李牧边军飞骑:赵将李牧驻守边境时建立的部队,以奇特的

    “军代商”而闻名。这支马队收了赵国牧民的牲畜皮革盐巴粮食,便摇身变做驮马商旅,深入草原与匈奴小部族做生意,交易完毕立即回程;若遇匈奴轻骑骚扰,便有接应飞骑杀出,驮货马队趁机脱身;回到营地,交易货物立即发还牧民,边军只二十取其一的收税,或钱或物不论。

    若有匈奴部族欲与赵民交易,边军也同样替代。其时匈奴游骑遍布草原,赵国边民饱受劫掠,根本无法正常市易。

    军代商一开,边民大悦,竞相将多余物事交李牧军代为交易。后来各族聚议,说李牧边军苦甚,坚执将边军的收税提到了十取其一。

    如此数年,李牧军的财货战马皮革兵器宗宗丰厚,装备之精良远超匈奴的贵族骑士:每骑士拥有三匹雄骏战马、六口精铁战刀、三套精制的上等皮革甲胄、三副硬弓配五百支长箭!

    除此而外,全军还打造了一万张大型连发驽机、五万顶牛皮帐篷,囤积了大量的牛羊干肉与粮草。

    但扎营军炊,每个百人队日杀两牛,人人放开肚皮猛咥。饱餐之后便在空旷的草原驰骋骑射,直到三匹战马都累得一身大汗。

    边民艳羡李牧边军,精壮纷纷涌来从军。李牧以当年吴起遴选

    “魏武卒”之法考校,从军者非但要精通骑射,更要体魄雄健,下马可做步战勇士。

    扩军人数虽则不多,却尽皆精锐无匹。另有三千飞骑专门看守遍布五百里山头的烽火台,搜集囤积狼粪。

    三千通晓匈奴语的骑士组成了间谍营。每个间谍带两只上好的信鹞,装扮成匈奴牧民,撒向广阔的大漠草原。

    一支万余人的边军,竟有三千间谍,可谓空前绝后。其余主力飞骑由李牧亲自统领,骑士全部皮装轻甲弯刀硬弓,远观与匈奴骑兵没有丝毫区别。

    这主力马队的任务只有一个:日夜漂泊草原,与匈奴只做无休止的归去来兮的周旋,却绝对不许交战。

    李牧的军令是:“匈奴但来,急入收保,有敢擅自捕获匈奴者,斩!”如此三五年周旋,匈奴对李牧无可奈何。

    而李牧的边军则在国府没有拨付分文的情势下,已经壮大到了五万精锐飞骑,更兼粮草财货丰厚,军辎装备精良,其战力非但已经远远超过了疲惫已极的本土赵军,而且远远超过了一味野战的匈奴骑兵。

    后来,因李牧在战前重赏这支部队的每个骑士百金安家,人人怀必死之心,故也称

    “百金死士”。黑衣:赵国君主的卫士的专用名号。黑衣之名号,初起于酷好搜罗剑士的赵烈侯,其卫士尽皆身着黑衣的剑士。

    后来,

    “黑衣”便成了国君卫士的官称,其实却未必真是黑衣。赵军武卒:沿袭当年吴起在魏国训练魏武卒之成法而来,战士人人一身四十斤铁盔铁甲,右手一支精铁长矛,左手一张白杨木包铁盾牌,腰间还有一口备用短剑。

    红色胡服马队:这是平原君的护卫亲军,天下赫赫大名的胡马飞骑。骑士两百,人皆精壮猛士马皆雄骏无匹,人手一口赵武灵王创制的四尺长厚背战刀,一张王弓一壶二十支铁蔟长箭一把精铁打造的近战短剑;每骑士配置两匹战马轮换骑乘,长途奔袭追击最是快捷迅猛无与伦比。

    平原君久事纵横,常在列国间奔走急务,行止第一要务便是一个快字。

    这支马队成军三十年,骑士战马已经更换了三代,人马尽皆年轻力壮,中原大地之内任你艰险崎岖从来都是电闪雷鸣朝发夕至。

    轻兵:轻生敢死之兵。就战法而论,便是全身无防护,更不携带任何背囊军食之类累赘物事,只带兵器做拼死一战。秦军轻兵来自一个古老的传统。秦人立国之前,久处西部游牧部族包围之中,浴血奋战直是家常便饭。每遇绝地险境,必得丢弃辎重举族死战,人皆赤膊散发疯狂拼杀,全无生死之念。久而久之,秦人的赤膊疯战威名大震西部草原,号为“绝杀兵”,戎狄部族闻风丧胆,再不敢对秦人生出赶尽杀绝之心。立国之后,秦国军旅依旧保留了“绝杀兵”这一古老传统。春秋之世,秦国尚远远没有后来的强势大军,绝杀之战便多有发生,其疯狂战法屡次震惊天下!中原诸侯便给这种赤膊无甲的绝杀兵起了一个名号——轻兵,其意实际是讥讽秦人轻狂蛮勇不知兵家战阵之礼。譬如兵礼有“不鼓不成列”。秦国轻兵则全然没有金鼓之号,一声喊杀疯狂只冲来死战,全无阵法讲究,在中原诸侯眼里自然是轻狂无礼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说得便是这般意思。战国之世秦国崛起,轻兵绝杀战极少有机会出现,便越来越少使用了。长平大战时,为攻克赵军壁垒死死卡断赵军退路,白起罕见地使用了轻兵战法,连克赵军山地壁垒,迫使赵军断了大举突围之念,而只能固守待粮。

    轻装骑兵:秦灭六国时,秦将王贲对南下铁骑的装备做了一次大减负。秦军素有轻兵传统,重型甲胄与大型兵器很少,战场之上轻身杀敌,腰问板带上吊着敌人的头颅,手中挺着长矛奔驰如飞吼喝冲锋,便成为列国传闻中的秦军模样,以至在很长时期里,天下将“轻兵”两字作为秦军的敢死之旅。然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中原劲旅“魏武卒”为楷模,建立了极其重视器械装备的新军,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种甲胄器械都有森严法度,士兵的防御力度与冲锋强度都有了大大提升,真正有了一支无坚不摧的锐士之旅。此所谓强兵利器也。但如此重装甲兵对长途奔袭战所需要的快速灵动而言,却成为一个很大的弱势。就此,王贲决效草原胡骑战法,以精悍轻骑击之不备。一则,铁甲装改换为皮甲装:外铁皮内牛皮的厚重甲胄,改为单层牛皮甲胄;铁钉密集的牛皮大战靴,改为厚韧的单层野猪皮战靴;战马披装的铁钉皮罩甲,改为轻软的无钉羊皮罩;最重的铜铁鞍辔,则一律改为木制鞍辔。如此一来,秦军骑士的甲胄由原先的五六十余斤不等减为十余斤不等,马具由原先的五十余斤减为二十余斤,总共锐减七八十斤不等。二则,随带兵器改变:重型攻防器械与大型机发连弩全部放弃,每个骑士只有一长一短两口精铁剑、一张臂张弩、三十支羽箭。三则,每个骑士配备两匹战马、一袋百斤装的草料。四则,全军没有辎重营,每个骑士携带十斤干锅盔十斤于牛肉一皮囊胡人马奶子。

    秦军铁骑百人队:秦军骑兵的最基本战斗单元,装备如下:胯下战马,都是清一色的阴山胡马,高大雄骏,丝毫不输于戎狄骑士的草原骏马;不同的是,秦军战马的马身都裹着一层黑色皮革软甲,马头则戴着包裹铁皮的软甲面具,只漏出战马的双眼;马上骑士更是全身铁甲铁胄(头盔),人手一支闪烁生光的阔身短剑!按照秦军装备,每个骑士还当有一张硬弓与二十支长箭,今日较量不许用箭,所以他们的弓箭已经全部卸下。此刻,秦军的队形很是怪异,没有列成司空见惯的方阵,而是列成了一个由三十三个三人卒组成的大三角阵势,百夫长单人独骑,在全队的最顶端。山甲则站在一座土山包上静静观望,看不出他有什么手段发号施令。秦国新军的步兵是千卒一旗,骑兵是百骑一旗,旗手均不在兵卒骑士之内记数。所以,这百骑队实际是一百零一人。旗手是专门挑选训练的特种骑士,非但要骑术高超,而且要身强力壮,能够同时使用旗枪与短剑搏杀。战场之上,旗手只跟定百夫长冲锋,所有骑士都看战旗的走向,号令分合聚散。

    秦女锥形剑阵:前六人站成了一个“一二三”的尖端;接下来每排增加一人,最后排的锥座却是九人;尖端六人是双色剑,中间三排十五人是阔身短剑,后座九人却是几近三尺的长剑。煌煌灯下,九口长剑森然夺目,十五口短剑则比燕国女子手中的短剑宽了三分,仿佛一片雪亮的大刀!但最令人瞩目的,还是那六口双色剑的奇异光芒——剑身金黄,剑刃雪白!这便是即墨家双色剑,铜锡嵌铸双色剑。这冰锥剑阵,本是从司马错为秦军步兵百人队创造的“铁锥阵”演化而来,灵动快速,配伍严密,最适合小队形格杀。加上黑冰台剑器精良,便使这冰锥剑阵威力奇大。

    秦国战车:秦国与中原诸侯,本来就有很大的“国情”差异。在进入中原成为诸侯之前,秦人部族在戎狄游牧部族间经年厮杀,本来就没有战车,只有清一色的马上骑士。正因为老秦人举族骑兵,当年才能驰驱千里,奔袭进犯镐京的戎狄匈奴骑兵,一举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周王室。那时侯,中原诸侯的战车面对狂飙飓风般的西域骑兵,跑又跑不过,打又没法打,如同一堆任人冲击宰割的板肉,竟是没有一个诸侯国赶来勤王!但是,秦人兵制却发生了一个“文明”的倒退!成为中原大诸侯之后,秦人决意成为王化之邦,便抛弃了被中原人讥讽为“野战”的骑兵,开始按照《周礼》的规制“整肃”军制,取缔遣散骑兵,耐心细致的打造兵车,变成了中规中矩的“千乘之国”。到了战国初期,中原战车已经基本淘汰,可秦国还保留着大部分残破兵车。既无力裁汰更新,又面临魏国名将吴起准备灭秦的强大压力。秦国迫不得已大举征兵,一时兵力膨胀到将近三十万,几乎是男丁皆兵。然而这老战车、青铜骑兵和未经严格训练的新步兵相互混杂的三十万大军,竟然被吴起率领五万精兵一举击溃!若非装备虽差但却骑术精良的五万老秦骑兵,秦国真要遭受灭顶之灾了。秦献公痛定思痛,将虚冗之兵全部归田,又回复到了十余万兵力的老规模。

    陇西秦军:陇西山地草原的秦军,配置与战法与九原大草原不同,最大特异处便是人人兼具骑步两战之长;兵器不同则在于人手一支三丈长矛,但遇山地隘口便下马森森然列阵狙击。

    老秦骑兵:自殷商灭亡,作为殷商弃儿的秦部族,便成为沦入戎狄海洋的唯一一支中原部族。为了生存,他们半农半牧,人人皆兵,死死奋战,竟是越战越强,非但占领了渭水泾水上游的几乎全部河谷地带,而且杀得戎狄部族竞相与他们罢兵媾和。到西周末年,老秦部族的五六万骑兵已经成为西部胡人谈虎色变的一支力量。时逢周幽王昏聩,宠信褒姒,要废长立幼;太子宜臼的舅父是郑国诸侯,便联结戎狄胡合兵东进,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拥立宜臼即位。不成想戎狄单于野心大发,非但赖在镐京不走,而且准备东进中原。新周王宜臼屡发勤王诏书,无奈中原诸侯都是老旧战车兵,对戎狄骑兵畏惧怯战,迟迟不来勤王救驾。无奈之中,新天子宜臼不避艰险,秘密跋涉近千里,找到了老秦部族。秦人首领嬴襄(秦襄公)极是敏锐,看准了这个老秦部族返回中原的大好机会,亲率五万精锐骑兵秘密东进,在镐京原野与近十万戎狄骑兵展开了生死大战!激战三昼夜,戎狄胡骑兵溃不成军,仅余三两万残兵逃回西域。秦人自此声威大振,非但成为东周的开国诸侯,而且成为西部戎狄胡人各部族闻风丧胆的劲敌。从大处说,没有秦国守在中原西大门,戎狄胡完全有可能洪水猛兽般反复冲击中原!正因为这种历史的威慑力量,秦穆公时代的统一西戎才没有费很大力气,半打仗半劝降的也就成就了西部统合。
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xuanyge.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xuanyge.info